“单恋”又称“单相思”。英国心理学家弗梅斯特研究“单恋”已有五年历史。在一份研究报告中,他指出:
几乎所有的人都尝过“单恋”或被“单恋”的滋味。在接受调查的155名男女中,只有3人既没有“单恋”过别人,也从未被人“单恋”过。
虽然在不同年龄段都有“单恋”者,但比例最高的是14—18岁年龄段的,有趣的是,60岁以上年龄段的老人中也会出现不少“单恋”者。
60%的到了交友年龄的小青年差不多每年就要“单恋”别人一次,至于那些感情特别丰富的每年则可能“单恋”别人2—3次。
90%以上的“单恋”都是刻骨铭心的,永世难忘的。“单恋”往往热烈、纯洁、超世脱俗,然而在旁人看来,盲目又可笑。
在英国,每年至少有100万人陷入“单恋”之苦海不能自拔。而在全世界,这个数字则可能超过1亿。
“单恋”很少会引发暴力。“单恋”直接或间接引起犯罪数目实际上要比“双恋”少得多。
单恋别人自然令人心碎但使人吃惊的是,被单恋的一方到最后大多也会感到不安,甚至难过。据对200余个单恋例子调查,其中占七成的被他人单恋的对象表示:一开始他(她)们确实感到飘飘然,但过不久,迷惑、愧疚、生气等种种不快情绪又会接踵而至。
在25岁以下的年轻人中,被单恋一方(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)大多会向对方直截了当地说出“不”,但在30岁以上的人中,被单恋的一方却大多“不”字说不出口,而往往以“闷声不响”取代——殊不知,缺乏沟通会使“单恋”情绪更难解开。
在英国,“单恋”者之所以有增无减,电视文化的煽风点火显然起了一定作用。在银幕或荧屏上,有关女主角企图拒绝男主角的求爱,但男方锲而不舍最后终于赢得芳心的故事比比皆是。难怪人们(特别是男性)在生活中也想仿而效之,结果却走进了“单恋死胡同”。
在已婚男性中,常常可以发现这样一种“单恋”的婚外恋模式:一开始是异性间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关系,从表面上看只是好朋友。但研究显示:当其中一方萌生爱意时,另一方会“知难而退”,并加以拒绝。
导致“单恋”的心理原因是对自己的过分“美化”。人们喜欢富有魅力的异性,同时又想美化自己,觉得自己很有魅力,于是便热衷于找有吸引力的人作伴,好与自己已被夸张的“形象”配对。殊不知,我们追求的人也可能在找比自己更出色的对象,因而不大可能接受我们出自真心的爱意,由此便产生了“单恋”的悲剧。
有幸的是:“单恋”往往都很“短命”。据统计,一次“单恋”的“平均寿命”仅为36天。